来源:雪球App,作者: 牛班长,(https://xueqiu.com/2740206494/86034664)
三大评级机构到底靠不靠谱?
事件:2016年的3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与标普相继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穆迪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随之将中国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12家中资商业银行、3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证券公司和1家资产管理公司。做为普通投资者,具有投资价值的银行股被国际评级下调评级当然会影响股价回归和增加银行未来的经营的困难。
时隔一年后再来看,2016年中国的蓝筹股是怎么涨的?中国经济又是怎么走的?
遥记得,2016年中国官方的回应: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公开回应:“我们不care。” 我们不必一个一个去拜评级机构的码头。”
楼继伟在G20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评级机构有偏见,我们不怪它。”
今时今日,穆迪再次调降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中国政府的迅速做出有理有据的回应。
评级机构是对中国存有偏见还是自身有问题?怀着这种疑问,作为关心经济的普通投资者,希望深扒三大机构的前世今生。
首先这些个码头值不值的一拜?
穆迪(美国)、标普(美国)、惠誉(法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垄断全球96%的业务,是各大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必然推升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这是因为当评级机构给某个债券打出了较高的信用评级,就说明这个债券的违约风险低,发行方就可以用更低的利息获得更多的资金,同时市场也会积极踊跃认购高信用评级债券,这样,发行方用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借到需要的资金。“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不论是公司还是国家,都希望能获得这三家机构的高信用等级。
可见,这三个码头当然是必须要重视的。
再看三大评级机构威力大不大?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个就是美国,一个就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
简单回顾一些历史事件: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曾在一周内将韩国的信用等级调低11个级别。这样的行为很特殊,是对其自身之前评级的否定,出乎所有人意料,使得韩国危机陷入到极高的程度。”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98年亚洲危机爆发,评级机构一夜间将众多东亚国家的主权评级降低,客观上加速金融危机。而奇怪的是金融危机前,信用评级机构却完全没能通过评级向市场发出警告。
对1979--1999年的评级数据分析表明,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当时的货币危机上系统性失败,而评级降级的放大作用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尤为明显。
对亚洲新兴市场如此,那么对美国自己呢?
回顾2005年到2007年期间,标准普尔发布的“AAA”评级的住房贷款抵押支持债券(RMBS),其中75%的债券在2010年7月的评级中被降低到可投资的“BBB-”级之下,也就是“垃圾”级。这样全面性的降级事件,所有的债券基本还是当年的那些债券,分析师的主体也还是那一批分析师,而评级模型是评级机构的百年心血智慧不太可能有颠覆性的改变,那么只能推断,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给予了大量虚高评级,结果是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为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危机发生后,评级机构为了保住声誉,又急忙下调信用等级,客观上加剧了危机恶化速度。
对自己都这样了,对抱持相同意识形态的欧洲呢?
2009年底,穆迪、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频频出手调降欧盟成员国及其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欧元立刻风雨飘摇,欧盟解体的传闻一浪高过一浪。
冰岛,曾经一个美丽安静的国家,最近几年,除了欧洲杯的足球,日子过得不易。
这样看来三大评级机构对谁(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都没手下留情,看起来是保持了客观上的中立性和独立性。
如果说意识形态决定论不成立,那是什么决定的呢?当危机发生了,下调评级可以理解,那么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您老人家之前干嘛去了,评级意义不就是要量化未来的风险吗?
问题来了,到底是警示还是制造危机?
做为投资者心中有个很大的疑问?世界著名的百年历史的评级机构多次在“一夜之间”轻易的否定自己先前的评级判断,让基于它们评级做出投资决策的人们情何以堪?如果只是递进式的降级尚能理解,可为什么从人见人爱香饽饽直接降到“垃圾”呢?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而没有从中汲取改进,让评级的专业性自然备受质疑?!
中国有句古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顺着这根线,也许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来扒一扒三大评级的收入来源和股东信息。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演变?
评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早期,评级机构是靠出售信用评级手册和分析报告给投资者,并向其收取费用来维持运营的。(巴菲特当年开创事业的年代成天穆迪手册不离手,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又一遍;另一个这么干的人是沃尔特·施洛斯)这一时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及其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可靠性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但随着复印机等应用的普遍化,信息分享技术不断提高,基于分散人群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从1970年开始,评级机构凭借已经获得的巨大影响力,开始转向被评级对象收取费用。评级机构的盈利对象变成了大机构,信用评级实行有偿评级,也就是“发行方付费”模式。
现在,投资者可以无偿获得评级信息了。但是评级机构理论上是代表投资者的利益,其利益却是由发行商代表支付的。2003年穆迪来自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的收益达4.6亿元,1996--2003年保持30%的增长率,惠誉从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中获得的收益占总收人的比例高达50%,标普的情况基本类似。
这本身就潜藏了许多冲突。从2003 到2006 年间,穆迪公司的股价翻了三番,而这主要是源自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火爆增加的收入。当2007 年穆迪公司提高了评级标准,其在商业抵押贷款评级市场的份额迅速从75%下降至25%。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导致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存在“竞次现象”。从而阻碍了评级机构做出准确诚实的评判。
可见评级机构并非公益组织,让他们评级可不是免费的,客户需要交纳一大笔评级费用才能得到这个评级。这样问题就来了,客户花钱让你评级,当然希望你的评级符合预期,如果你给出一个不理想的评级得罪了客户,岂不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
在雷曼兄弟倒闭前,穆迪给出的评级仍然是2A级,也就是仅次于最优的第二档评级。仔细一看,雷曼公司旗下的纽伯格伯曼投资公司,正是穆迪的第七大股东。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负责人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也因此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次贷危机爆发后,穆迪作为评级机构成为舆论众矢之的,巴菲特也因投资穆迪而被传票强制出庭作证(巴菲特对穆迪的投资始于2000年,是长期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一度超过20%。)。当时,由于在次贷危机前将劣质资产评为AAA评级,穆迪遭到各界攻击。对冲基金绿光资本曾大举做空穆迪和另一家评级机构标普的母公司麦格劳·希尔公司,认为这些机构已经名声扫地,做出的虚假评级助长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纳斯达克数据显示,穆迪母公司的大股东中就包括了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身为次贷债券的主要发行人的华尔街几大投行及基金公司。在穆迪的大股东列表中,出现了摩根士丹利、T.RowePriceAssociates等大型投资银行及基金公司的身影,而这些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行债券、销售债券、购买债券。给自己的股东打分,评级机构很难不受到压力。
评级机构由发行人支付费用的模式,是个横亘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与利益之间的巨大冲突。 这种冲突,在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曝光的穆迪员工与投行之间的邮件往来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以下例子可以反映这种情境:
l 在这些被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曝光邮件中,穆迪分析师在2006年4月份说,高盛就希望今天推向市场的一笔交易向我施加了严重压力。当时高盛要求这位分析师修改穆迪给出的评价,给出更为有利的说法。
l 2007年6月12日,穆迪分析师向美林银行人员表示:“除非费用问题谈妥,否则无法开展评级工作。”
l 后者随后回复称:“对于此交易更改后的收费明细,我们都可以接受。”
可以看出,作为独立的评级机构,因为自身的经营压力和股东结构,在实际中是很难做到中立客观的,一般来说,评级机构本身应当作为全社会信用参考。
随着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当今评级机构也向被评对象提供有偿的结构化设计服务,通常参加与发行人、承销商的共同讨论,对受评证券的交易结构以及分层、信用增强的技术操作提出建议。也就是说,这些被评级的产品,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至少是参与和辅助设计的。
这大概也是诸如安然在破产前五天还维持着可投资评级,高盛的“财务设计”能让希腊之类能够成功进入欧元区不被发现巨大财政黑洞的原因吧。
看到这应该明白了,如果还不明白那就用他们自己话来注解。在2008年穆迪公司高管爆出华尔街丑闻,其高管在会议中爆出:“为了赚钱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评级机构和美国政府的“撕逼”?
标普曾在2011年8月5日首次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于是美国财政部发难,指出标普赤字计算有错误;随后,国会议员感情牌大力抨击标普;SEC立刻出动,除了审查评级模型,还调查是否涉及内幕交易;标普总裁也被取代。此后,美国政府债务持续增长,主权信用评级却坚如磐石。
而对于评级机构偶尔触犯美国利益的时候,美国政府则一定会毫不留情的把这种不够客观中立超然的不可控萌芽扼杀在摇篮中。
当前现实和未来展望,评级机构会变得更好吗?
我能想到的是在缺乏监管和问责的当前,仅仅凭借自身的约束,很难想象同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资本对利润的渴求会让它充满创造力来规避各种形式的监管,而面对快速更新的金融产品,监管又总是滞后。
综上,评级机构是市场化的盈利机构,因为自身股东结构和业务收入的制约很难让他们保持中立性,在风平浪静时他们会享受垄断暴利,在风暴发生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常常会反戈一击,干掉自己的金主。
当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取这些评级的时候,作为投资者的你更应该保持一种清醒,免费的东西真的是免费的吗?
因此,明白了这些,对评级机构掌控话语权的事实也只能接受,小心做好自己的研究功课,如履薄冰的管好自己的投资组合。
部分数据来自于互联网(中国证券网和盘古智库等)。
此文是16年初的一篇随感,现在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自由的慢跑 @老蔡读书 @fuzhou1999
@楼倚天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