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

📁 365体育投注365bet 📅 2025-10-18 08:28:06 👤 admin 👁️ 4949 ❤️ 885
“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引用搜狐1.https://m.sohu.com/a/825283038_121702742/?pvid=000115_3w_a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观众对雍正帝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政策印象深刻: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以及火耗归公。前两者的政策内容较为直观,而火耗归公则相对晦涩,不为人所熟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火耗”的含义。火耗,亦称“耗羡”,是指地方官员在征收税款时,要求纳税人在规定的税额外额外缴纳的一部分。这一做法起源于明朝,当时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征收银两。由于征收的多为碎银,需要熔化重铸为银锭上缴国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因此产生了额外的税款,即“火耗”。

火耗的征收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因为银两在日常使用中也会因磕碰、磨损而损耗。然而,地方官员往往征收过高的火耗,甚至每两白银要收四五钱,这无疑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激起了民怨。

火耗归公,即是将这些原本落入官员私囊的火耗钱统一上缴国库,归国家所有。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官员的俸禄依然微薄,因此火耗的征收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甚至征收高达一两银子六七钱的火耗,导致官场贪腐横行,民众苦不堪言。

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旨在整顿吏治、增加国库收入并减轻民众负担。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规范了税收制度,也打击了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对清朝中期的财政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